深夜十大禁用看尿洞入口_国外精品成品人人苹果_精品伊园乐园入口2024

今天是:
教工 学生 家长
ENGLISH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通知公告 >> 正文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发布时间:2016-10-30     点击:[]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桂教督导2016〕2号)精神,我按照《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函〔2016〕3号)要求,认真开展了自评工作,并进行了总结。

 

第一部分学校概况

一、历史沿革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广西唯一一所建筑类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归口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管理,是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58年至今,毕业生逾5万人。

我校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全国重点中专广西建筑工程学校和创立于1985年的广西建筑职工大学。2000年开始举办高职教育,20028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合并改制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我校坐落于南宁市西乡塘区罗文大道33号,占地面积550275平方米,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共180266.94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665.6万元。校区环境优美,基础设施日趋完备。

二、办学定位

(一)办学目标定位

以服务广西住房城乡建设为落脚点,立足行业,依托行业,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巩固并加强我校在广西建设行业经济发展中的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我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功能,继续发挥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特色,争创一流,积极适应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二)人才培养定位

为广西“二规三建四业”(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工程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市政公用事业、勘察设计咨询业)及相关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办学形式定位

做大做强专科层次高职教育,探索实践优势专业举办高职本科或应用型本科教育,把我校建设成为服务广西社会经济发展、部分专业全国先进、办学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坚持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发展原则。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15000人左右,稳定招生的专业控制在30个左右。

(四)服务面向定位

依托行业,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

三、办学理念

我校师生秉承厚德、励学、敦行”的校训,践行“为每一位莘莘学子的成才积蓄力量,为每一位教职工的发展搭建舞台,为广西建设事业的振兴培养栋梁之才”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践“依托行业、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主要培养建设行业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之路。

四、发展目标

我校未来五年(2016-2020)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实现“四个力争”“三个增强”“两个实现”和“一个鲜明”。

“四个力争”,即力争办学规模适度扩大、基本建成新校区、在联办应用型本科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三个增强”,即增强治理能力、产教融合服务产业能力和办学活力。“两个实现”,即实现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大幅提升,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及民生更加协调发展。“一个鲜明”,即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第二部分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

一、办学基础能力

(一)治理水平逐步提升

近年来,我校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经自治区教育厅核准,《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章程》于2015年12月18日正式颁布。依据章程,我校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进一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为建立健全科学、系统、完善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流程,我校教学决策和教学运行部门进一步分离,先后成立了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明确其作为教学科研的咨询和审议机构,主要承担对教学科研投入和保障、专业规范和建设、质量评价和激励等重大事项进行审议、评议、指导、监督、咨询和决策的职能;为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效能,我校开展了“规章制度修订年”活动,逐步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2015年,先后修订出台了《采购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学生转专业、转学管理实施细则》《教学计划制订指意见》《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试行)》《师生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的通知(试行)《教职工考勤管理办法(修订)》《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和《教学工作委员会章程》等10余项规章制度。目前,正在积极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旨在进一步加强我校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体系,保证规范性文件质量,促进依法治校,使相关领域的工作更加规范,权责划分更加明晰,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

(二)基础建设不断完善

1.新校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我校新校区一期工程于2012年开工建设。2015年11月,我校实现整体搬迁至新校区办学。截至2015年底,新校区项目累计投入建设资金约7.15亿元,完成了总建筑面积约20.2万平方米的主体工程以及校园道路、部分景观绿化、给排水等附属工程。目前,我校占地面积共550275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为46.48平方米,教学科研、辅助用房及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共180266.94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辅助用房及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为15.23平方米。

2.各类设备资产总值逐年递增。

近年来,我校大力提升自身硬件实力,增加了对各类设备的投入。2013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为5131.9万元,2014年为5666.57万元,2015年为6665.6万元,2015年比2013年增加了1533.7万元,增幅为28.89%。2013年至2015年,我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始终保持在5500元以上,2013年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5786.33元,2014年为5583,38元,2015年为5629.73元,超过《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中规定的合格标准(4000元/生)。校企合作良性发展,企业加大对我校投资力度,2013年至2015年,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总值共计100万元。

(三)办学资源日益丰富

1.我校收入稳步增加。

我校近三年来财务状况良好,收入逐年递增,特别是公共财政预算拨款增幅较大,为我校各项事业发展特别是新校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公共财政预算拨款从2013年的5967.09万元,增至2015年的12732.79万元,增长率达113.38%;事业收入从2013年的8020.93万元,增至2015年的10928.98万元,增长率为36.26%;其他收入从2013年的796.92万元,增至2015年的1861.22万元,增长率为133.55%;生均拨款2013年为6663元/生,2014年为7297元/生,2015年为10253元/生,2015年比2013年增加了3590元/生,增长率为53.88%。

2.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

目前,我校已建成万兆骨干、千兆接入的新一代高速校园网,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4250Mbps,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10000Mbps。网络设备全部支持IPV6,全校共3600个网络信息点数,实现了校园无盲点覆盖。网络资源丰富,数字资源总量6.2GB,上网课程20门。

此外,我校还建有上网行为管理、防火墙、流量控制等多种网络安全设施来保证网络的安全使用;建设了行政办公、教务、人事、学工、后勤、图书馆、安防监控等业务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随着我校服务“大一卡通”工程的建设,师生基本实现了就餐、消费、热水、用电、门禁、通道、车辆进出入等应用的一卡多用。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成果为下一阶段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全面铺开打下了良好基础。

3.图书资源满足教学科研需求。

我校图书资源类型多样,专业资源丰富,行业规范、标准、定额等专业资料齐全。截止2015年8月31日馆藏纸质图书总数为43.59万册,电子图书为15.6万册,专业图书比率为56%。引进了中国知网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读秀知识库3个数据库,建有移动图书馆平台和机构数据库,另有100台电子阅读器Kindle供教职工阅读使用,形成了以建筑类学科为主、各种载体互补的文献资源体系,为我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保障。图书馆每天24小时开放网络资源服务,阅览室和流通书库开放时间达到每周90小时以上。

(四)办学规模稳步增长

我校办学规模呈逐年递增态势。2013年全日制在校生8869人,2014年为10149人,增幅为14.43%;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11840人,增幅为16.66%。

二、“双师”队伍建设

(一)结构合理,素质优良

截至2015年9月,我校教职员工582人,专任教师283人,校内兼课教师127人,外聘教师253人(含企业兼职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生师比为17.8。。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专任教师共182人(博士2人,硕士18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4.31%;副高级以上职称专任教师176人(正高级职称教师18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58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2.19%。我校有广西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

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突出。我校双师素质专任教师208人,在专任教师中占比73.5%。教师年龄分布合理,中青年教师是主力军,50岁以上专任教师23人,40-50岁专任教师64人,30-40岁专任教师121人,30岁以下专任教师75人,中青年专任教师(50岁以下)占专任教师比例高达91.87%。

我校教职工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逐年攀升,科研创新能力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校教职工承担厅级以上课题93项,其中省级课题5项,获批自治区级施工工法4项,自治区级以上建筑工程QC成果8项;教职工公开发表论文870篇,其中发表在SCI、EI论文17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80篇;出版专著、译著2部,出版教材98部。

我校师资整体素质较高,师资配备满足教学需求,已经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职称与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二)引培并举,专兼结合

我校坚持“外引内培”策略,积极引进优秀人才,重视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2010年至2015年,共引进各类人才217人,其中硕士140人,博士1人,副高以上职称36人,聘请了20位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2015年,我校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达到19.3万元。

我校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学校培养与自我提高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其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支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项目。一是每年在财务预算中投入100万专项经费,用于院级师资培训和交流、青年教师外出进修等项目,专款专用。二是积极争取政策资源,切实加强和开展教师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国家级教育培训等不同类型的专项培训和其他短期培训,努力推动高层次、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交流项目。近三年来,我校共开展院系两级培训项目700余次,教师参加培训1500余人次,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个人综合能力提升和整体师资队伍建设。

(三)完善制度,激发活力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建立完善了教师考核制度,每学期分别从学生评教、督导员评教、系(部)评教以及科研得分等方面对教师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优秀教师评选的主要依据。2015年,有77名教师在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并受到表彰,极大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三、专业人才培养

(一)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1. 加强专业建设规划,整合利用资源,专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

我校通过整合利用专业资源,逐步形成了以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的专业(专业群)建设布局。我校大力发展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城镇规划、给排水工程技术、市政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八大优势专业,重点建设建筑工程、工程管理、装饰艺术设计、建筑与城规、建筑设备、市政与交通和信息工程七大专业群,努力提升专业发展与行业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专业人才培养力求与广西区内“二规三建四业”、交通运输业及信息工程等产业人才需求实现精准对接。目前,我校共有稳定招生专业33个,拥有6个自治区级优质专业、1个自治区高校急需专业、2个特色专业和4个优势专业。2015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获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获教育部组织的“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立项。

课程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成效显著。一是开展公共课程综合改革。我校结合实际,试行专题讲授、多教师授课、多批次分散考核的思政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学效果。二是以《第二课堂》的课程形式将创新创业相关要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配套制定了《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并在2015级学生中实施。第二课堂创新实践学分由“创新学分”“实践学分”“创业学分”和“阅读学分”四部分构成。第二课堂创新实践学分的推行,加强了我校创新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完善了专业教学体系,倡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技能训练、专业竞赛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三是注重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我校目前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项,自治区级精品课程7 门,院级精品课程30门。大力推进“混合教学”,我校与清华教育在线合作,2016年上半年,全校8系1部通力创建了25门混合课程(21门专业课程和4门公共课程),上半年顺利验收的13门课程已投入使用。混合教学的逐步开展,助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专业课程的深层次融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2.质量立校,深入改革,屡获佳绩。

我校坚持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坚持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2010年至2015年,共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获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应用)大赛一等奖11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12项。学生竞赛方面,学生参加自治区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奖266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59项;自治区级一等奖54项,二等奖52项,三等奖67项。

(二)实践教学深度拓展

我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技能。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近65%的课时用于实训实习,并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校区一期投入使用后,我校实训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目前,我校拥有校外实训基地204个,校内实训基地5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6个。2014学年,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时总量达到432735天,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6335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为0.535个,校内实训场地已能充分满足专业实训的要求,所开设的实验实训课基本覆盖全部专业课程。我校还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管理,不断优化实训内容,规范实训考核标准,改革实训方式方法,促进了实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校企合作深化发展

2011年,在上级主管部门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正式成立;我校牵头成立的“广西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已报自治区教育厅备案,我校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迈出了关键性步伐,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15年,全校共有11个订单专业班级,建成了204个校外实训基地、6个“校中厂”、1个“厂中校”和8个校企合作工作室,获企业捐赠资金1038万元。2015年,我校被确认为国家首批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自治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试点单位。

(四)国际合作办学稳步推进

2012年,我校与新西兰惠灵顿理工学院合作开办建筑工程技术和室内设计专业,按“2+1”模式,联合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至2015年,该两个合作办学专业共有学生516人,共有20名学生赴惠灵顿理工学院学习,第一届毕业生已顺利毕业。近三年来,两校高层多次开展互访,两校互派教师执教、交流学习,合作办学班教学环境条件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五)办学层次上新台阶

积极探索尝试本科教育新类型和职业教育新层次办学。2014年上半年,我校给排水专业成功申报自治区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项目,成为我区首批参与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的5所高职院校之一。

(六)校园文化建设独具特色、创新发展

我校积极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搭建了“一会一赛一讲坛”三大校园文化建设平台。2011年,我校“百米建筑历史文化艺术长廊”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荣获教育部“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优秀奖”,成为当年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我校《鲁班讲坛》栏目在荣获2012年“全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的基础上,被确定为自治区教育厅2013年校园文化创新项目。

四、学生发展

(一)学生管理工作持续加强

1.形成了一套制度。

修订完善了《大学生手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全面规范学生的言行,使学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打造了二支队伍。

1)学生工作师资队伍

包括学生工作处人员、各系分管书记、分团委书记、辅导员。目前,共有学生管理工作人员96人,其中,分管副院长1人、学生工作处13人、团委4人、系分管主任8人、学管干事10人、专职辅导员60人。我校积极于校内校外开展工作经验交流,不断研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队伍建设,努力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2)学生自我管理队伍

包括学生辅导员、学生会、社团、学生党员、班干部等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不断完善团委对学生会、社团、志愿者等学生组织的领导指导机制,建立健全各类学生社团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指导学生社团依照我校章程和规章制度,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履行自己的职责,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使学生社团真正成为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纽带,成为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为广大学生提供切实帮助和服务的优秀组织。

3.建设了三个平台。

1)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服务平台

该平台旨在加强和促进学工队伍的学习和交流,全面提升学工队伍综合素质,增强学工队伍开展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一是从2015年9月开始实行“辅导员工作站”制度。二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资助管理、学籍管理、安全教育、班集体建设、学生人际交往以及突发事件等具体问题开展服务工作,工作效果显著。

(2)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在学生工作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全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服务。一是努力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覆盖无死角。在各系选聘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员,在各班级增设班级心理委员。二是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供学生选修,促进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3)学生资助保障平台

我校不断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奖、勤、助、补、减等措施相配套的解困助学资助体系,把帮困助学工作落到实处。一是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到位,保证了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建立了以奖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主,以绿色通道、勤工助学、特困补助、寒暑假特困生路费补助、学费减免、社会捐赠资助等方式为辅的学生资助多元保障体系。

(二)招生就业持续保持两旺态势

1.招生规模持续扩大。

如表1所示,2013年至2016年,我校招生计划完成率保持在95%以上,新生报到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2016年,我校招生规模突破5500人大关,与2013年相比,增幅为71.22%。招生人数的大幅增长,充分体现了我校的社会影响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

如表2所示,2010年起,我校新生录取平均分数连续5年超过三本线,在广西高职院校中稳居前三名。但从2015年开始,录取平均分数有较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一是院校间同质化竞争等因素影响,二是招生规模大幅增长的影响。反映出我校招生工作正面临着新挑战。 

 

2.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1)制度健全,管理高效,硕果累累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和要求,认真按照自治区教育厅的工作部署,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坚持实行院长直接抓就业工作的“一把手工程”责任制;构建了“我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我校、系两级层层落实”的校系二级管理体系,形成了“全院合力、师生齐心”的就业工作格局,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15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13年位列同类院校前列,连续10年荣获“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跻身“2015-2016年中国专科院校百强排行榜”。2015年,我校荣获教育部授予的“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

2)就业率高,专业对口,分布合理

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位居区内高职院校前列。2013-2015年,我校毕业生直接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为85%以上。2015年,共有2086名学生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我校毕业生就业分布相对合理。如图1所示,我校90.41%的毕业生选择在广西就业。由图2可知,我校87.71%的2015届毕业生选择在中小企业和国有企业就业。毕业生就业分布符合我校“为广西‘二规三建四业’及相关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我校毕业生已成为广西及国内各地区建设行业的生力军,为促进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社会服务能力

(一)加强对口帮扶,促进合作共赢

近年来,我校结对职业院校对口帮扶工作有效开展,持续加大了对兄弟院校的帮扶力度,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贡献了力量。我校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利用专业资源优势,积极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等,服务社会能力大幅提升,成绩突出。

我校坚持走产学研结合、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办学之路。近三年,我校的技术服务到款额178万元;教职工累计获得授权专利8项。如:“温湿度控制系统”专利,已投入生产并应用在高架、地铁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中;我校以共同申报工法、编制QC(质量控制)成果为切入点,与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合作,成绩斐然,共获得全国QC成果一等奖3项,自治区级QC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3项;获得国家级工法2项,自治区级工法11项。技术研发合作,既为企业解决难题,也提升了我校专业师资队伍的应用科研能力,实现了以研促教、以教辅研,使教学科研紧密结合。

(二)继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2013年起,我校年均培训总人数16000余人;函授、网络、自考等学历教育在册生达到6700余人。截至2015年,我校已发展成为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规模最大的培训基地,成人学历教育办学规模也在区内同类院校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实现了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两翼齐飞”的办学格局。2013年,我校继续教育中心被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记“全区住房建设系统集体二等功”;2014年,被西部地区建设教育协会评为“先进单位”。

(三)拓展社会实践,切实服务基层

    近三年来,我校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共计2294.15万元,且全部来自扶贫专项。我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深入开展扶贫工作,先后派出16名干部参加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第一书记派驻和精准扶贫工作;积极组织科技团队和学生志愿者开展“三下乡”活动,2015年暑假,我校组建了志愿服务实践团,组织师生赴河池市天峨县岜暮乡拥里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校科研团队开发的“‘生态拥里’美丽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被评为“2015年广西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精品项目”。

第三部分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

一、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加大力度

我校新校区建设项目正在按计划积极推进,但仍受到建设资金筹措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尚处于办学规模、质量与资源平衡的急剧变动期。

(二)教育综合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

专业建设、课程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尚需加大力度;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尚需进一步探索实践;实践教学环节仍需加强;教育综合改革、勇涉改革深水区的步伐尚需加快。

(三)师资队伍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

受编制所限,我校在编教师人数明显不足;具有博士学位和正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及比例在同类高职院校中优势仍然不够突出;生师比仍偏高

(四)核心竞争力尚需进一步夯实提升

我校发展所依托的建设行业虽然仍处于传统竞争优势地位,但随着国家“十三五”前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以及我区高校规模、质量的双提升,校际间生源与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我校在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仍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我校尚需进一步夯实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各项事业的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五)学生管理工作尚需进一步创新

一是学生管理工作有待创新。随着办学规模日渐扩大,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办学环境和条件下,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尚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实践。二是学工队伍结构比例尚需进一步优化,人员素质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

二、整改措施

(一)加强办学条件建设

一是继续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尤其是实践教学条件。继续加大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方面的投入,继续加强和完善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实训教学条件水平。二是继续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建立健全相关产学研工作机构。三是加快数字校园建设步伐。继续推进校园云数据中心和各应用平台建设,使之能够覆盖全院业务和流程。四是继续推进新校区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完成新校区建设。

(二)深化人才培养工作相关改革

1.继续深化专业改革。

一是继续牢牢把握以土建大类为主的专业建设方向,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均衡规模,稳定结构,形成凸显我校办学特色的专业布局。二是坚持立足“需”、突出“特”、培育“优”的原则,加大投入,推进分步、分级、分类建设。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开展专业建设评估,从提高专业与市场的结合度出发,适时适度调整相关专业,整体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2.继续深化课程改革。

一是创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课程教学;实施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工程;构建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实现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二是依托《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实施,至2018年,完成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3.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是加强中高职衔接教育,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畅通中高职人才成长“立交桥”。二是稳步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试点项目,力争在联办应用型本科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三是通过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探索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4.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是积极探索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创新教育新模式,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二是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使创新创业课程学分达到8个左右。三是努力打造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四是建设完善“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的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

(三)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一是继续加强师资人才“内培外引”。积极创造条件,为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在职称提升、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等方面提供更大支持,为教职工职业发展、专业发展和事业发展搭建好平台;继续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二是进一步提升“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继续落实《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鼓励支持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企业兼职挂职、实践锻炼。三是建立新进教师导师制,发挥好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四是完善人事考核和分配制度改革,以重实绩、重贡献为原则,以“以岗定酬、优劳优酬”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向高层次人才、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向教学和科研一线教师倾斜的激励机制。通过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初步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师资队伍,为我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四)加强招生就业工作

一是主动顺应时代和市场需求,全面推进我校教育综合改革,通过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竞争优势,获得更优质生源。二是招生规模坚持适度扩大原则,保持稳定增长。三是继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四是继续深入行业,把握市场脉动,精细掌握市场需求,促进我校人才培养工作与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联动和更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五)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一是继续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结合我校实际,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深化改革,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不放松,着力于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学管工作的创新建设。二是继续建设具有特色的先进校园文化,大力弘扬优秀传统,积极营造优良的育人育才环境。三是继续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附件:表1、表2、图1、图2.docx


尊敬的来信人,您好!

感谢您对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建设的关心与支持,为使您的来信能得到及时办理和明确答复,请您按以下要求来信:

1.请您在来信中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等,以便及时反馈办理情况,信访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2.请您遵循“一事一信”原则,简明扼要、实事求是地阐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简要经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诉求。

3.请您客观真实反映情况和问题,对所反映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

4.校长信箱:gxjzyxzxx@163.com。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

铁力市| 盈江县| 永平县| 时尚| 道孚县| 阳城县| 哈密市| 华亭县| 金阳县| 伊春市|